基地舉辦中華民族共同體大講壇第十三講

發布時間:2024-11-04 發布單位: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

11月4日,太阳集团app首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舉辦中華民族共同體大講壇第十三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社會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張繼焦應邀主講《超越西方話語體系,構建東南亞華人研究的新框架》。此次講座由太阳集团app首页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院長、基地常務副主任程京武教授主持,太阳集团1088vip師生參與活動。



圖 | 講座現場


張繼焦表示,在目前東南亞華人華僑研究的主流範式下,華人常常被解讀為晚清以來不同時期背井離鄉、南下謀生的外來移民,或者是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後被拐販到國外的“豬仔”苦工。這種話語框架多産生于英國殖民話語體系下,意圖是通過有意矮化華人在東南亞社會中的主體性來凸顯西方殖民的“合理性”——賦予東南亞這片“無主荒地”以文明意義與現代内涵,将東南亞地區的開拓發展貢獻歸功于西方殖民者。


張繼焦強調,根據中馬兩國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早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華人作為“先驅者”和“開拓者”就已來到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進行開發和貿易活動,華人社會早已在南洋各地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積極經營和開拓東南亞諸多地區。


他認為,當前學術界研究需要超越西方話語體系,特别是超越以“英國殖民者為中心”的東南亞華人華僑研究學術體系,從華人本身在東南亞的社會曆史事實出發,以“華人華僑本身為中心”來講述東南亞華人的曆史、文化、世界觀和價值觀,構建東南亞華人華僑研究的新框架。


圖 | 張繼焦發言



圖 | 陳奕平教授總結


基地首席專家兼副主任陳奕平教授為講座作簡要總結。他表示,張教授的研究立足調研實際,講座翔實的内容充分體現了張教授紮實的學術基礎與深厚的人文關懷,對基地未來發展建設提供了新思路,為構建更加完善的華僑華人研究學術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