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由太阳集团app首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國際易學聯合會主辦,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太阳集团1088vip、太阳集团app首页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承辦的“文化傳承發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際學術研讨會暨國際易學聯合會2023年年會在太阳集团app首页舉行。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副書記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夏泉教授,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熙國教授出席研讨會開幕式并緻辭。
來自俄羅斯科學院、美國洛杉矶羅耀拉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太阳集团app首页等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共200餘人參加論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聚焦“文化傳承發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論壇主題,展開學術交流研讨。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源泉
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張其成教授以“易道主幹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題,探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歸屬。他認為,《易經》的曆史即中華早期文明的曆史,易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他通過解讀乾坤精神、民族精神與君子人格,說明《易經》是乾坤之元,并通過深入解讀乾坤兩卦,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歸結為剛柔中和。他表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某種層面上是同質、共生、契合、同向的,強調“易道”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脈和靈魂。
武漢大學黨委原副書記、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長駱郁廷教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為題,開宗明義指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和重要任務,并圍繞“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根本”“價值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核心”“一體多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關鍵”三方面進行了解讀。他強調,要通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來深化中華民族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團結,凝聚中華民族力量,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楊慶中教授認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體之兩面,都需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而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周易》始終位于中國古代典籍之首。他引用李學勤先生所說“國學的主幹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冠冕是易學”,由此指出易學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理論基礎,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架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中,易學的整體觀、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内在契合性充分體現了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太阳集团app首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兼副主任陳奕平教授從“僑易學”之新視角出發,講述了“僑易學”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啟示以及“僑易”與中華民族民族共同體的差序格局,并從“兩個向度”與“三個通道”兩方面解釋海外僑胞如何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他認為:“海外僑胞理應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離不開海外僑胞。“他強調僑易學應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根脈的延續性,在尊重差異性的前提下找到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公約數,利用跨界交往交流交融,在跨國網絡中建構中華民族多維空間的平台和紐帶等多方面引導海外僑胞參與中華民族多維空間建設。
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理事張加才教授《守正創新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旨發言,以漢語哲學為視角,考察分析了守正創新作為方法論命題的形成及哲學意蘊,認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互發并進,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相為表裡,建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将是中華民族精神上獨立自主的現代文明,堅守道義、遵循規律、赓續傳統、創新發展的現代文明,必将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華中科技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董慧教授以“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原創性貢獻”為題,從突出表現、何以可能、重大意義三部分對“原創性貢獻”理論研究進行闡述,梳理了“堅持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形成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關系”“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防範化解民族領域的風險隐患”“賦予發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五點具體内容。她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原創性貢獻理論蘊含着深厚的哲學及實踐基礎,其既繼承了傳統“大一統”思想精髓,又包含了中華傳統和合文化的智慧,不僅彰顯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發展的新高度,更開創了黨的民族工作發展的新局面。
以“兩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國際易學聯合會法人、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陳霞研究員以“論‘兩創’中的中國哲學”為題,探讨了中國哲學四次與時俱進的轉型之路。一是從“天上”到“人間”,奠定了中華文明從重神性到重理性、重人性的巨大轉向。二是從“子學”到“經學”,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國哲學從此由“子學時代”進入了長達2000年的“經學時代”。三是從“經學”到“哲學”,她表示,“哲學”成為表達思想的主要方式是又一次學術思想的大變革。四是從“返本”到“開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作出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适應的改變,才能擔當起對指導當代社會及未來發展的重任。她強調,哲學影響力的關鍵在于對世界的塑造能力,中國哲學的“兩創”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胸襟,在文明交流的互建互融中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現代性品格,從而主動參與當代哲學建構。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廖名春以“《蘇氏易傳》實證考據成就管窺”為題,圍繞蘇東坡對《易傳》中相關考據展開了探讨。廖教授首先肯定了蘇東坡對《易傳》《雜卦傳》《說卦傳》的修改之功。同時他指出,《蘇氏易傳》在《周易》卦爻辭的發明上成績更為突出。他強調,蘇氏是兩宋有數的易學大家,《蘇氏易傳》是兩宋最有成就的易學名著之一, 談《周易》研究史,決不能忽視《蘇氏易傳》,決不能忘記蘇東坡的貢獻。
中山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院長林進平教授以“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題,圍繞“‘現代化’與中華文化是否存在緊張關系?”“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型關系何以可能?”等問題展開了論述。通過思考我們應如何看待中華文化、如何看待中華文化和現代化事業之間的關系,他指出,中華文化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較強的精神推力,使其對“現代化”有了批判性的超越。中華文化具有多元性、成長性、開放性,以及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在一緻性,我們有必要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視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創造性嘗試和創新性理解。
美國洛杉矶羅耀拉大學教授、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王蓉蓉以“易思維與行星思維的感通與共存”為題,從行星思維的概念出發,指出行星思維與易思維的多方面的相通之處,從“Noosphere”鍊接到“Xinsphere”等新哲學觀念展開,簡明扼要地講解兩者之間值得思考的框架與範式如何影響現代研究發展。她認為易思想與行星思維都以天地為思之支點,研究當代“易思維”與“行星思維”需要以“圈”的概念理解萬事萬物,在天地之心與人之心之間構建橋梁,将傳統文化精髓與科學、技術、全球性網絡相結合,以一種更大格局思考問題,可以架起古典與現代的橋梁,将過去和未來相統一。
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謝金良為“易學作為獨立學科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作了詳細論述:一是易學與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共榮共生,易學作為獨立學科利于鞏固中國學科自身的主體性,構建中國獨特學科模式;二是指出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與易學突出特性相互契合,是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從易學“八卦”、“伏羲六十四卦”等創造及其對後世社會的影響貢獻指出易學的科學性;四是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易學相互結合可達到“第二個結合”的“相互契合”的前提,有利于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加具有普适性。
上海交通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杜玉華教授以《周易·革卦》為例,基于“兩個結合”的深刻内涵,追溯和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改革曆史與思想。她首先從革卦中的《革》《彖》《象》三部分内容出發,以宏觀視角對改革的形式、改革的标準、改革的意義、改革的前途四方面的指導原則進行提煉;其次,對于革卦中的六爻,她從微觀視角總結出改革的六條基本方略,即改革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時機成熟、順應民意、有堅定意志和信念、有強有力的領袖人物推動、深入徹底。她認為,《周易》作為六經之首,其蘊含的改革思想對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有着深刻的指導及啟示意義。
德國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謝林德教授就“模拟經典是否具有價值”進行發問,繼而從“模拟經典”作為“經典實現”的角度出發,探讨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的意義。他指出,“拟經”可以為傳統形成和經典使用闡釋提供全新視角,其不僅是在重現經典,并且結合當下實現了經典的現實性。他認為,經典的現實意義在于随着現實變化而不斷被解讀,我們當下對于傳統文化的不斷反思,也是傳統文化繼承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