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确把握全會精神實質,11月16日,我院黨總支理論學習中心組在學院505會議室召開集體學習會議,專題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總支書記柏元海主持會議,學院黨總支理論學習中心組全體成員出席會議。
成員經過集體學習,均表示要把“學懂弄通做實”要求作為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基本目标,進一步将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上來。以下是成員心得體會:
程京武 教授,太阳集团1088vip院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兩個一百年”曆史交彙點上,闡釋新發展階段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釋放了未來中國發展重要信号,有利于凝聚社會共識,明确前進方向。作為一名黨的理論工作者、高校思政課教師,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是要聚焦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講好“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的中國制度優勢,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培育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任務,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的接力使命。為此,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要在不長的時間内,實現四個“現代化”;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分步走”戰略部署,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第三代、第四代領導集體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經過幾代中國共産黨人接續奮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确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極大提振了全體中國人民的信心和決心。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和重要着力點,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宗旨接力、使命接力和目标接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風雨兼程、奮力前行的堅強意志和非凡領導能力,正是中國共産黨政黨制度“接力賽”優勢的具體體現,必将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加速實現。
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合格的人才來擔當。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擔當起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光榮使命、神聖職責。面對大學生們“15年後,中國會是什麼樣?我們又會怎麼樣”的憧憬之問,思政課教師要自覺把五中全會精神貫徹到思政課課堂教學實踐中去,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國家治理體系的對比優勢,進一步堅定青年學生的“四個自信”;講清楚“到2035年,中國繁榮昌盛,青年風華正茂”的未來願景,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生志存高遠,奮發有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前進姿态,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柏元海 教授,太阳集团1088vip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它的特殊的意義是:第一,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巨大優越性。五中全會向全世界宣布,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領導下和偉大的中國人民的奮鬥中,任何不确定的巨大困難也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腳步。第二,充分顯示了化解意外巨大風險中國的底氣和戰略定力。黨中央準确地判斷形勢,牢牢抓住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機遇期的關鍵節點,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毫不動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第三,充分證明了在黨中央的強有力的領導下,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即将實現,它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為之努力奮鬥。
全面認識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重大意義,把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貫徹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做好每一份工作,是你我的責任,是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實現的力量。
魏傳光 教授,太阳集团1088vip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接續即将揮就的百年史詩、乘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曆史交彙點上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體現了高遠務實的發展戰略,凝聚了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這次全會的意義非同尋常,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在中國現代化曆史上,都将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五中全會的召開也宣示了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鬥,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有力地推向前進。今後一段時期我們要把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五中全會精神上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深刻領會準确把握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将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要做好全會精神學習宣傳和研究闡釋,要在貫通聯系中領會全會精神的豐富内涵,結合“四史”專題教育和迎接建黨100周年活動,學習蘊含其中的思想邏輯和現實邏輯。
陳聯俊 教授,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是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創新動力作用進行了明确說明,突出了中國建設現代化的質量水平。
創新的核心地位要從不同方面加以推進,首先是強調創新意識的普及。創新意識是指全社會都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創新對于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的價值,從不同方面為創新提供環境和條件,并且推崇創新成果,改變評價标準,将資源分配向創新活動傾斜。其次是強調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不是在短時期内形成的,需要從基礎教育開始改革,重點是呵護中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從小對自然、社會或知識充滿好奇心,培育他們的探索欲望,激發他們的投入熱情,減少傳統的重複記憶占據教育考試的比重。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将對孩子的創新思維引導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從而形成創新基礎。第三是強調創新活動的開展。創新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在實際生産生活中加以體現。隻有将創新貫穿于不同經濟社會活動之中,才能真正發揮出創新的内在驅動價值,進而帶動全社會的良性循環,避免創新淪為短時期局部的活動。第四是強調創新人才的培育。創新人才是創新活動的靈魂,沒有人才就沒有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創新人才要突出标志性創新成果,通過創新成果帶動産業變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張龍平 教授,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該建議聚焦十四五、展望二〇三五、指向二〇五〇,這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将完成建黨百年奮鬥目标之後,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新征程,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号角,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鎖定一個目标,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圍繞這個目标,制定十四五、二〇三五兩個近期和遠景目标,将近期、中期、遠期目标相結合,體現出我國能夠凝聚力量、謀劃長遠的巨大制度優勢,體現出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堅定信心和戰略定力。
二、《建議》宣告我國以“十四五”規劃為起點,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新階段,為了适應這一新階段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新發展理念的指導。通貫全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徹始終,是指引新發展階段的内在靈魂,尤為突出強調創新,凸顯在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建議》還提出了新發展格局,即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找準了着力點。
三、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我們在學習“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之時,除了自身學習,提升理論素養,了解黨和國家發展方向之外,還應結合實際、結合課程,将《建議》的内容及時傳達給學生,引導廣大青年堅定方向,從國家發展大局中謀劃青年未來。
四、作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的一份子,我還十分關注《建議》中所涉及的民族工作、統戰工作、港澳台僑工作的具體論述,從中找準研究院未來的發展方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建言獻策。
田明 教授,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關乎精神文明的發展、文化産業的繁榮,更是國家政權建設的重要保障。科學思想需要通過科學的話語體系來表現。在高校人文社科學科領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應用,圍繞曆史發展解釋權、文明發展解釋權開展思想建設。正确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才能合理回答社會文化從何而來、因何而變、變循何法,才能正确處理事實與過程、主觀與客觀、認知與實踐、自由與規範等關系。作為高校教師,應明确自身的使命擔當,通過教研活動,讓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講述中國經驗。
曾煜東,太阳集团1088vip辦公室主任
百年交彙聚偉力,謀篇布局育人才!站在“兩個一百年”的特殊時間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回顧了過去的發展成就,對當下時代發展的需求做出了響應,同時更是謀劃長遠,擘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新圖景。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将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教育”必然是重要的一大“抓手”,這對廣大高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思政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了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同時更有時不我待的興奮之感,祖國已經繪好藍圖,我們要因勢而謀,順勢而動,乘勢而上,為建設文化強國輸送強勁力量。
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興力量,時代的重任必将落在青年的肩上。而高校是培育青年人才的主戰場,在當前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下,應當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到思政工作中去。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紮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紮紮實實落在實處,引導青年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态和隻争朝夕的使命感主動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創新能力、能擔當起民族複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