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我院研究生在線召開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讀書會,分享讀書心得。本次讀書會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文為主題,結合文本、時政,圍繞“如何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讨。
線上讀書分享會截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文,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全體碩士研究生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内涵,結合當下現實情況與自身見聞,從民生、教育、法治、外交等不同角度,講述他們如何認識與思考增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提高民族凝聚力等問題,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延伸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會議讨論角度多樣、内容豐富,學習氛圍濃厚。
我院希望全體研究生通過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系統研讀,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深對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認識和理解。
以下為部分同學的發言摘錄:
2018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陳俏
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具共同價值追求與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推進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社會變革的加劇等系列問題,尤其是新時代各種社會思潮異常活躍,意識形态領域更是凸顯出了新問題和新挑戰。因此,以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是當務之急。這次疫情防控鬥争也啟示我們,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各民族隻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才能不斷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切實牢固樹立休戚與共的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程中,必須以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引領各民族民衆,使其在謀求本民族自身發展利益的同時,把本民族的利益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從而凝聚起推進實現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強大合力。
2018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 楊嘉其
中國幅員遼闊,東南西北涵蓋着不同的民族,卻同是中華民族兒女。最近兩年以來,香港局勢的不穩定、疫情的爆發到如今廣西、山西、湖北等多地省市被洪水迫害,都牽起了五十六個民族中華兒女的心,在香港問題上,我們堅持一國兩制,反對任何的分裂行動;在疫情期間,大家居家隔離,團結一緻渡過難關;在如今抗洪抗旱的災難面前,除了奮戰一線的工作人員外,還有背後支撐的各民族的中華兒女,為受災群衆祈福,關注事态發展。事實證明,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隻要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終将會渡過難關。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的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面對國内外的困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我們共同的目标,更需要每一個民族,每個中華兒女共同的努力。五十六個民族雖不一樣,但終究一樣,因為五十六個民族的命運早已被緊緊聯系起來。
2018級思想政治教育 朱芹
随着微博、微信和各種移動客戶端成為越來越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的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問題也逐漸發展成全球性的問題。在互聯網空間中,大學生無疑會被各類“信息繭房”包圍。比如最近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粗鄙暴戾的“祖安文化”,這類亞文化正在污染大學生的價值判斷,這種文化産生影響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外部因素為錯誤思想的傳播提供條件。國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必然帶來錯誤思想的産生,比如網絡民粹主義的盛行,鼓勵極端個人主義。第二,網絡空間的複雜信息也給大學生認同核心價值觀帶來危機。第三,大學生自身的特征也為網絡空間中的核心價值觀認同帶來挑戰。因此,面對“微時代”下的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問題,應當利用好多方力量,增強大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2018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朱雲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們進行意識形态工作時要遵循的必要原則之一。凝聚核心意識是實現各族人民團結的精神力量,因此首先要高舉旗幟,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各族人民的“四個自信”;其次要立足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滿足人民物質需求的基礎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精神追求,從而不斷推進各族人民的大團結,依法有序地推動民族工作,形成一幅團結美好的民族生活景象。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56個民族構成的一個大家庭,在追逐中國夢的路上,要以各族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各族人民團結奮進,才能以最大的力量推進中國夢的實現。
2019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 黃怡晨
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關系: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都需以共同的曆史文化為積澱,也就是說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血脈。從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必須把國家認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認同的地位,這就是說,族群的認同不能超越或淩駕于國家認同之上,國家的文化認同必須大于族群的文化認同;應該通過構造中華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礎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疊内容,以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曆史進程中,我們必須把國家認同置于文化認同之上,用公民的國家認同促進文化認同。結合最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香港特别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全票通過的港區國安法的頒布是從國家法治建設角度強調了國家和人民對不法分子分裂國家行為的零容忍。但法律畢竟是一條紅線底線,更重要的是文化認同對國家認同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文化傳承中,教育就是至關重要的。從教育出發,從小培植愛國情懷以及中華文化認同感,例如通過古詩詞教育、曆史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更重要的事。
2019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 周華國
為了杜絕像香港修例風波這種分裂國家、危害國家安全的事件發生,根本策略就是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踐行,而培育和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舉措就是要在公民教育當中抓好這方面的工作,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透到我們的學校教育和社會其他方方面面當中去。現在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已經頒布實施了,這對維護香港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這隻是治标的策略,這部法律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港獨分子分裂國家的犯罪行為,但是改變不了港獨分子分裂國家的思想。而對香港進行學校教育改革才是治本之策,因為導緻這場風波出現的根源在于教育。我們都知道香港的學校教育與大陸的學校教育是很不一樣的,現在香港的學校教育存在很多漏洞,例如教材的問題,有些教材歪曲國家曆史,誘導學生對國家政權産生質疑。在這次風波中,參與暴動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青年學生甚至還有老師,他們就是受到了不良教材的毒害才會産生分裂國家的思想。
2019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曾鳴陽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解決我們新時代面對的新問題有着重要意義。我國當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有助于解決當前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強,各民族必然更加團結互助。反之,解決好發展問題,也有助于提升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如說在扶貧工作上,我們就有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點對點幫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口較少民族脫貧取得巨大成就: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已有25個民族實現整族脫貧。人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了,就會更好的促進各民族的大團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凝聚中國力量,使得各族人民同心協力,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共同奮鬥。
2019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 韓萱怡
我是結合新疆當地的民族團結實踐出發來談這次感想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在各族群衆的教育實踐中要加強“五個認同”就是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産黨的認同。不僅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經濟上積極解決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就業問題,向農牧區、邊境地區、特困人群傾斜,建立精準扶貧機制;教育上培養優秀人才,堅持雙語教育,精心做好宗教工作;處理好穩定和發展的關系,對發展較落後的民族地區,實行“對口援疆”,發達地區幫扶較落後的地區,内部實行“訪惠聚”(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黨員幹部一對一幫扶少數民族群衆,全體中華民族共發展、共前進、共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