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哲學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介


  史軍,男,漢族,中共黨員,清華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人資環經濟學博士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太阳集团app首页太阳集团1088vip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哲社重點實驗室“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實驗室”研究員廣州區域低碳經濟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央四部委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研究員擔任中國氣象經濟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氣象軟科學委員會委員、廣東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委員會委員聯合國IPCC報告中國政府評審專家、世界自然聯盟倫理專家團成員、世界氣象組織培訓講師等。曾赴美國、英國等二十餘個國家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會議并作大會發言,相關研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與資助。

  主要從事生态文明和環境倫理研究,是國内從哲學倫理維度研究公共健康和氣候變化問題的學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含重點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10餘項已出版專著8部、譯著4部、編著5部,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轉載。國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國博士後基金等項目評審和鑒定專家,多家刊物編委或審稿專家。

  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等課程。



主持課題


202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疫情防控的倫理研究”(20AZX018);

202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标項目“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倫理路徑研究”(21&ZD057)子課題負責人

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參與國際氣候合作的價值立場與政策選擇”(13CZX079);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代際氣候正義研究”(19YJA720012)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權利與善:公共健康的倫理研究”(09YJC720025);

2012年,第52批中國博士後科研基金項目“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價值立場研究”;

2022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重大研究專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與廣東實踐研究”(GD22ZDZ01-18),子課題負責人;

2020山東省哲社重大專項項目“中國共産黨價值領導力研究”SDQDSKL42

2017,中國氣象局重點托項目“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與策略研究”;

2017年,中國氣象局軟科學研究項目“海綿城市與地産規劃協同發展機制研究”;

2011年,中國氣象局軟科學研究項目“氣候變化的規範倫理研究”;

2009年,中國氣象局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公共氣象信息知情權的倫理研究”;

2017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霧霾治理的倫理研究”(2017ZDIXM120)

2017江蘇高校哲社基地重點項目“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能源倫理研究”

2011江蘇高校哲社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價值選擇”

2020太阳集团app首页區域低碳經濟研究基地重點項目“碳補償作為繼續溫室氣體排放理由的倫理與政策辨析”(20JNZS48)

2007年,江蘇省愛國衛生委員會委托項目“江蘇省人口健康素質綜合評價及政策建議研究”;

2007四川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公共健康的倫理研究”;



出版著作


  (一)出版專著9

1、史軍:《氣候變化資本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已交稿)

2、史軍《中國參與國際氣候合作的價值立場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10月版;

3、史軍《自然與道德:氣候變化的倫理追問》,科學出版社20149月版(江蘇省哲社成果三等獎);

4、史軍《權利與善:公共健康的倫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9月版(江蘇省高校哲社成果二等獎);

5、史軍《發展的代價:環境與發展的倫理審視》,科學出版社20159月版;

6、史軍《倫理學與公共管理》,氣象出版社20123月版;

7、史軍、吳琰《低碳旅遊的倫理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11月版;

8、柳琴、史軍《氣候地球工程的倫理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3月版;

9、柳琴、史軍《能源倫理研究》,氣象出版社201812月版。

  (二)出版譯著5部:

譯:《全球環境抵制運動》,商務印書館,20236月版;(約50萬字)

獨譯:《性别倫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月版;(約20萬字)

獨譯:《複活看不見的手:為古典自由主義辯護》,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約40萬字)

獨譯:《氣候的文明史:從冰川時代到全球變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約30萬字) 

參譯:《共同體與政治認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翻譯4章内容)

  (三)出版編著7部:

主編:《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報告2015》,氣象出版社,201512月版;

主編:《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報告2016》,氣象出版社,201612月版;

主編:《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報告2017》,氣象出版社,20186月版;

主編:《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報告2018》,氣象出版社,20198版;

Ethical Issues Raised by Geoengineering and Carbon Removal Technologies to Reduce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in Handbook on Applied Climate EthicsRoutledge, 202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全球50位學者撰寫,獨立撰寫一章,唯一中國學者)

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氣候政治詞條;

參編:《中國社會發展導論》,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24年待版(撰寫生态文明部分);

參編:《“雙碳”目标的哲學、管理與科學》,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2024年待版(撰寫哲學部分);



發表論文


  公共健康類:

“疫苗接種與群體免疫的倫理反思--個人是否有接種疫苗的道德義務”,《湖北大學學報》20215);

“傳染病危機的生态倫理學反思”,《閱江學刊》2020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美德倫理學分析”,《現代醫學》2021(12)

“關懷:戰勝疫情的重要道德力量”,《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2-16

“以公共健康之名幹預個人權利何以可能”,《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6);《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5期轉載;

“公平與健康:羅爾斯正義原則的健康倫理意蘊”,《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9);

“對我國公共健康實踐的倫理思考”,《中州學刊》20082);

“以個人權利看待公共健康”,《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公共健康保障中的政府責任”,《河北學刊》20101);(《光明日報》2010223日論點摘編)

“生命倫理與公共健康倫理的沖突”,《湖北大學學報》20071);

“遭遇公共健康的生命倫理學”,《倫理學研究》20084);

“流行病防控的倫理分析”,《倫理學研究》20065);

“權利優先還是公共善優先-流行病倫理的社群主義視角”,《中州學刊》20062);

“公共健康實踐的倫理原則探析”,《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72);

“公共健康家長主義何以可能”,《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76);

“公共健康領域權利與善的沖突”,《學術論壇》200811);

“權利與善之公共健康倫理研究綜述”,《學術論壇》20084);

“功利與正義:公共健康的倫理選擇初探”,《學術論壇》20067);

“公共健康領域權利與善的和解”,《醫學與哲學》20144);

“社會正義是對健康的最好保障”,《醫學與哲學》20065);

“健康是一種道德義務”,《蘭州學刊》20062);(《解放軍健康》2010年第5期轉載)

“公共健康:傳統生命倫理學面臨的新挑戰”,載李志祥主編:《高科技時代的倫理困境與對策》,華齡出版社,2006年版,320-329

  氣候與環境類:

“氣候變化科學不确定性的倫理解析”,《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104);《新華文摘》20115期全文轉載;

“全球氣候治理的倫理原則探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高等學校文摘學術文摘》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地球工程的道德風險”,《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12);

“代際氣候正義何以可能?”,《哲學動态》20113);

“氣候變化的倫理、政策與法律應對”,《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1

“地球工程的哲學反思”,《中州學刊》20142);

“應對氣候變化責任主體确定的倫理原則”,《科學與社會》20152);

“西方幾種主要人性觀對人性的誤讀-兼及環境危機透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1);

“中英氣候倫理對話:從分歧走向共識”,《閱江學刊》20146);《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4期全文轉載;

“氣候變化冷思考”,《閱江學刊》20143);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生态環境與保護》2014年第9期全文轉載;

“應對氣候變化的個體責任探究”,《廣西社會科學》20176);

“應對氣候變化:環境、發展與公平的統一”,《生态經濟》20163);

“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公平問題探析”,《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氣候地球工程的倫理原則探析”,《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儒家生态倫理傳統的現代價值剖析”,《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全球正義探析”,《閱江學刊》20113);

“氣候變化的哲學批判”,《貴州省黨校學報》20176);

“經濟理性批判與道德理性回歸——以氣候問題為例”,《閱江學刊》20154);

ANT理論視角下的綠色氣候基金組建進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閱江學刊》20141);

“氣候變化與人權:何種溫室氣候排放權”,《閱江學刊》20116);

“公共氣象信息知情權的倫理反思”,《閱江學刊》20093);

“代際氣候正義的陷阱”,《閱江學刊》20133);

“個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倫理責任探究”,20125);《新華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地球工程的政治影響”,《閱江學刊》,20161);《新華文摘》201611期論點摘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6期論點摘要、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生态環境與保護》2016年第6期全文轉載;

“全能與全善的兩難-《遊叙弗倫篇》的倫理解讀”,《四川大學學報》20106);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倫理學》2011年第3期全文轉載;

“多元民主社會中的重疊共識與公共理性”(譯文),《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1);

“以倫理視角審視氣候變化的意義”,《閱江學刊》20121);

“東亞海陸源污染防治區域合作機制探讨及啟示”,《中國軟科學》20168);

“中國區域能源供給安全問題研究”,《中國軟科學》20151);

“誤讀、陷阱與中國應對: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的新能源政策研究”,《青海社會科學》20175);

“生态文明與氣候治理”,《閱江學刊》20136);

“京都時代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問題思辨”,《閱江學刊》20116);

“善治:自由與秩序的張力”,《閱江學刊》20134);

“中國能源碳減排評價研究”,《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1);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對中國石油進口貿易的影響”,《對外經貿實務》201812);

“基于DEA-BCC模型的湖南省煤炭利用生态效率評價”,《中國礦業》201811);

“加快開展我國氣候可行性論證必要性研究”,《環境與發展》20177);

“中國區域能源供給安全綜合評價及障礙因素分析”,《閱江學刊》20174);

“中國清潔能源技術創新助推共建‘一帶一路’”,《開放》20194);

“低碳社區碳核算及減排路徑研究”,《建築技術》20198);

“低碳競争力評價指标體系的構建”,《統計與決策》20131);

“中國第三産業能源碳排放影響要素指數分解及實證分析”,《環境科學》20127);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倫理責任評估”,《閱江學刊》20116);

“青海湖地區土地持續利用評價”,《中國生态農業學報》20096);

“青海湖地區耕地利用變化的動力機制和趨勢模型”,《水土保持通報》,20095);

“青海湖地區土地資源人口承載量分析”,《水土保持通報》20096);

“政治、經濟與道德:地球工程的支持與反對”,《文化發展論叢(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論地球工程研究的治理必要性與進路”,《自然辯證法研究》202012)。

“兩山論引領美麗中國建設與全球環境治理”,《光明網-理論頻道》2020-8-17

“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态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光明網-理論頻道》2020-11-17

“氣候變化的資本主義批判”,《延安大學學報》20205);

“地球工程知識産權的倫理挑戰與出路”,《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9)

“技術進步能解決資本主義導緻的氣候危機嗎?”,《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22(1)

“氣候危機的倫理重構”,《價值論與倫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

堅定文化自信 大力推進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羊城晚報》2022-9-30

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羊城晚報》2022-11-25



聯系方式


  shijun88@ 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