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粵港澳大灣區:創建宜居宜業宜遊的人文灣區
一列複興号動車組經深圳北站向香港方向駛去。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陳聯俊 (郭紅松繪)
演員在澳門議事亭前地表演舞獅,吸引不少市民觀賞。新華社發
【網友提問】
●粵港澳大灣區畢業生在港、澳和内地就業分别有什麼福利?
●大灣區城市建設應有怎樣的文化自信?如何處理好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
●想在大灣區自駕遊,三地通關是否會面臨阻礙?
●在大灣區建成“一小時優質生活圈”,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智庫答問】
本期嘉賓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陳春聲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隋廣軍
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陳聯俊
讓灣區人民共享發展紅利
光明智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并設專章談“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網友普遍關心:打造優質生活圈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何重要意義?三地居民将迎來哪些利好?
陳春聲: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是新時代“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付諸實踐、成功實踐的重大民心工程,是實現國家戰略、推動經濟增長與惠民工程的具體體現。打造優質生活圈,是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具體體現,能讓灣區人民更好地共享發展紅利,有利于增強港澳對大灣區建設的認同。同時,在發展中改善民生,讓粵港澳人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有利于對标國際先進灣區、加快形成大灣區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打造優質生活圈為三地居民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第一,目前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已通車,未來随着三地基礎設施和交通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形成“一小時生活圈”,三地居民工作生活的空間距離将不斷拉近;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引擎,灣區内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活力湧現,将帶來更多更高端的就業崗位,這也将大大拓展港澳居民的發展與社會階層流動空間,讓港澳居民搭上内地發展快車,尤其是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工作機會、更好的居住條件;第三,打造優質生活圈标志着更高标準的生态環境、生活質量,灣區内環境治理、城市治理的能力水平不斷提升。灣區内大氣、水資源、食品安全方面的協防共治,河湧、濕地、森林、濱海等生态景觀交相輝映,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産生活消費方式将成為時尚,灣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陳聯俊:可以從兩方面看待打造優質生活圈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優質生活圈能夠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的生活質量,美化大灣區的社會形象,擴大大灣區的社會影響等;另一方面,優質生活圈能夠激發大灣區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大灣區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強化大灣區的持久發展動力。
從現實影響來看,優質生活圈能夠增加旅遊收入,穩定人才隊伍,促進産業轉移,從長期發展來看,優質生活圈能夠加強資源整合,提高人才素質,保護生态環境。通過《規劃綱要》實施,三地居民将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增加獲得感和幸福感。
隋廣軍:具體來說,三地居民可獲得以下“五大”利好:
一是有利于推動教育和人才資源自由流動,實現課程學分互認與學生交換、便利港澳同胞子女内地就讀、探索技術移民管理機制、推進職業資格互認等。二是有利于促進大灣區文化交流互鑒,三地居民可就近參與開平碉樓與村落及澳門曆史城區等文化遺産展覽活動,或參加戲劇、話劇等展演活動,青少年也可通過“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受到中華優秀文化熏陶。三是有利于推進大灣區旅遊資源共享,三地居民可更便捷舒心地暢享大灣區文化曆史、休閑度假、郵輪遊艇等多樣旅遊産品和精品路線。四是有利于拓展就業創業空間,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學校畢業的港澳學生可更順暢地融入内地就業生活。五是有利于促進社會保障合作,在廣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有望實現與港澳的銜接。
以“繡花功夫”優城市,以“無害化處理”補短闆
光明智庫:有網友問,制約大灣區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現在還有哪些短闆?未來應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提升灣區整體文化内涵?
陳春聲: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内已具備宜居的重要基礎。但也要看到,在宜居的硬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也存在着影響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一些短闆,其中最重要的是“軟環境”的打造。灣區中内地城市的國際化和法治化環境建設尚有較大發展空間。隻有通過建設國際化和法治化環境,在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建立更高标準的食品藥品安全質量标準體系,不斷增加優質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不斷推進社會協同治理、提升治理水平,打造穩定安全公共環境,培育豐富包容的文化形态,建立高品質的灣區生活環境和國際化的生活社區,才能進一步提高對全球資本、人才、機構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提升整體文化,推動文化灣區建設可在以下兩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着力建設學術高地和文化高地。要進一步增強傳統文化、嶺南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對接,通過粵港澳之間的交流、碰撞,促進學術創新和文化創新,形成粵港澳共同的學術圈,打造學術高地和文化高地。二是營造大灣區整體文化氛圍,通過體育、藝術、民俗傳統、飲食等灣區居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機制,聯合建立行業或專業聯盟,諸如大灣區體育賽事聯盟、粵劇戲曲聯盟、影視合作基地等,讓文化充分滋潤和促進灣區健康發展。
陳聯俊:打造優質生活圈,關鍵是如何突破制度障礙,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構建系統高效的合作機制,為優質生活圈源源不斷地提供制度的動力和活力。
提升灣區整體文化内涵,要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質量。大學是社會的發動機和文化的傳承地,要學習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将培養擔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為教育發展方向。要加大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投入,既需要政府加大文化投入,保護傳統文化遺産,也需要利用市場機制,激發文化創新活力。要塑造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精神。要始終重視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公民素質建設,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
隋廣軍:提升灣區高質量發展内涵,須強調“兩個着力點”:
一是着力加強内連外通的硬件基礎設施網絡,構建銜接順暢的空中、路面及地下多維立體化交通體系。依托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等灣區東西兩翼通道,加快大灣區内機場、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碼頭等交通基礎設施的有機銜接,以城際快速交通網絡為核心打造“一小時生活圈”,提高灣區内的口岸通關效率,提升客貨運服務的品質,構築大灣區便捷都市生活圈。
二是着力構建開放包容的灣區公共服務體系及設施,推動在大灣區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享受内地同等待遇。借助“互聯網+”和“匠心精神”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以“繡花功夫”優城市、以“無害化處理”補短闆,強化大灣區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提升城市品質,構建“美麗灣區”。
弘揚充滿大灣區特色的中華優秀文化
光明智庫:正如大灣區宣傳主題曲《共同家園》中唱道:“角色不同演好自己的未來”“推開心窗的世界更大”。網友們想知道,應如何更好發揮大灣區文化優勢,更好展現大灣區文化魅力?
陳春聲:粵港澳大灣區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各個區域文化千姿百态,差異很大,但都表達着自覺的中華意識以及對國家的認同。大灣區三地在語言上相通,文化上同宗同源,人員交流非常頻繁,尤其是晚清以來,許多商人自然而然地來往于廣州和港澳之間。三個地區也都是中國比較早向世界開放的地方,是西方科技與文化較早登陸的地方,曆史上這些外來的文化豐富與發展了大灣區的地域文化,顯示出大灣區的包容性。對大灣區的區域史研究告訴我們,包容性與外向性,并未改變大灣區文化的中華特色與中華意識。
弘揚中華文化,要結合大灣區的曆史與文化語境來談,不能隻是抽象地談。這就要求我們通過深入的區域史研究與人類學研究,發掘、了解大灣區的區域曆史過程與文化遺産,切實了解地方百姓的觀念與心态,這樣我們才能夠切實有效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充滿大灣區特色的中華優秀文化。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交往的鮮明優勢。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彙的國際大都會;澳門葡語文化優勢明顯,與“一帶一路”沿線葡語國家文化融合、聯系密切;灣區還彙集了衆多僑鄉。因此,粵港澳三地要加大合作,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推動文化創新、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打造文化灣區的品牌,合作開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隋廣軍:粵港澳大灣區由多樣文化交融構成,兼具本土特征與外域特征,呈現出鮮明的多樣性特征,既有傳統嶺南文化,又有國際大都市文化,涵蓋了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
要健全完善文化創意産業體系。目前大灣區文化産業發展不平衡,僅香港、深圳、廣州、東莞與惠州等地文化産業占GDP比重接近或達到5%的标準,珠三角文化制造業産業占比過大但文化産業創新力不足,香港文化及創意産業配套優勢明顯但文化産業後勁不足,嚴重影響大灣區文化創意産業高質量發展。應以“文化共同體”為抓手,将内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完善的産業鍊條和廣闊的消費市場與港澳開放的經濟體系、高端創意人才和國際金融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共建世界級文化産業中心。此外,可借力“互聯網+”、3D數字動畫技術、虛拟現實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整合傳統與現代文化、線上與線下資源,實現文化與科技、文化産業與智能制造相融合,讓文化遺産資源“活”起來。
陳聯俊: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優勢得天獨厚,要進一步發揮文化特色,提升大灣區建設的文化水平,擴大大灣區的文化影響,強化其文化軟實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文化引擎。
首先要做好文化遺産保護。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相關統計,珠三角地區有4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入選項目。香港、澳門的物質文化遺産分别為81處和87處,非物質文化遺産數量則分别為20項和15項。文化遺産是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不僅要對現存的物質文化遺産進行保存、修複、完善,還要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記載和傳承,特别是傳承主體的選擇和培養,直接關系到文化精神的延續和發揚。
其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發揮大灣區文化魅力,培育大灣區文化精神。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絡輿論對社會思想觀念,尤其是青少年價值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大,粵港澳大灣區要發揮文化優勢,就需要重視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和治理,通過多樣的網絡工具載體,如網絡直播、網絡遊戲、微信、微博、抖音等及時發現網絡文化流行趨勢,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融入網民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之中,進而增強三地文化的社會基礎,擴大文化的普及人群。(2019-02-22,07版)
原文鍊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2/22/nw.D110000gmrb_20190222_1-07.htm